在孟子看来,人若失去了善心,成了不义之徒,这并不是他们天生资质如此,而是他们舍弃了修养,不能自律,丧失了善性。他给弟子们讲了这样一个寓言:“齐都临淄南郊有座牛山,牛山之木曾是繁茂得遮天蔽日的,因为它在都城的旁边,当都城构筑宫殿,修建民房时都到山上来采伐,时间久了,牛山之木还怎么可能繁茂依旧呢?当然,砍伐之后,因为有阳光照射,雨露滋润,又会有新的枝叶长成,但放牧者又络绎不绝,时间一久,山就变成秃山了。人们看见它变得光秃秃的了,会以为它没有生长过树木,但这是山的本性吗?在某些人身上也是这样,难道有的人天生就没有仁义之心吗?他们之所以丧失了善良的本性,就像斧斤之对于树木,日日而伐之,它还能葱茏茂密吗?世间万物,得到滋养,便能生成;失去滋养,即使原来生机勃勃,也会渐渐枯萎消亡的。”
在众从弟子当中,万章是最认真听并且善于思考的一位,他感觉到老师所讲的人性与一般古书上所讲不同,感觉夫子所讲更多是在强调社会群体关系中的一种相互制约以及人的心灵自我完善与调节。而不是单纯的人的自然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