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一位来自中国内陆某省的年轻学者,到我的居所来,帮助一位新来的外国人学习汉语。因为在他的家乡,人们对外国人几乎一无所知,所以当他与外国人打交道时,不免就会有一些困难。他在这呆了几个星期之后,因为突然想到他要向母亲进孝,于是便走了。临走前,他说好了某天会回来的,但是此后我们再也没有看到他。这名学者在我这个外国人家里生活的时候,他竟然没有喝过一口仆人按时送来的茶水,也没有吃过一顿饭,他害怕其中有毒。当另一位教书先生递给他一个信封,然后示意他只要用舌尖舔湿信封的封口处即可封上,但是此时的学者却莫名地紧张起来,将信封递到教书先生手里,请他为自己封口,其原因就是怕上面有毒。
正是由于这种心理定式,使中国人在对待外国人所印刷出来的中文书籍时,产生一种顽固不化的看法。他们普遍坚信,外国人印刷出来的书是有毒的,而且那股油墨味就是小说中所说的“蒙汗药”。有时人们还有这种说法:谁要是读上一本这样的书,则立刻会变成外国人的奴隶。我们还听说一位中国小伙子,在他读了这样一本小册子的开头之后,竟然恐惧地把书扔掉了,然后跑回家告诉朋友说,谁要是读了这本书,并且隐瞒的话,那他就得下地狱!有时,那些分发宗教书刊的小贩们会发现,手上的这些书很难送出去,其中的原因并不像某些人猜测的那样——人们敌视书的内容,但书中的内容却是不为人知的,所以也没什么可在乎的。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人们担心这种赠书的背后隐藏着敲诈行为,而且中国人对这种方法已经太熟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