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明初理学“崇朱”、“述朱”,但又不完全同于朱,并且因体认不同,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学派。著名的有薛瑄的河东学派、吴与弼的崇仁学派和陈献章的白沙学派。
二、薛瑄与河东学派
薛瑄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中进士,宣德三年(1428年)被授为湖广道监察御史,后升至大理寺少卿。英宗时,因得罪宦官王振,被贬至甘陇,后居家讲学。复诏任礼部右侍郎、翰林学士,后因权臣石亨专权而辞官回乡,从事著述和讲学,从学者甚众。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囿于门户之见,说他恪守宋人矩矱,无甚创见。其实,薛瑄对朱熹理学的维护与“恪守”,并非是全盘承袭或简单复述,而是有因有革,“述”中有“作”,在继承中有发展,在“恪守”中有突破的。
薛瑄的从政生涯历经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四朝,经历了明王朝由盛转衰的大转折。面对国势急剧颓败的严酷现实,他痛苦地探寻振兴国运的道路,并对朱熹理学进行理论反思,认为国势的颓败在于“人心不正”,而朱熹理学自身又存在“理本体”与“心本体”内在的深刻矛盾,难以起到“正人心”的效用。于是,他主张以“正人心”特别是“正君心”来匡救时弊,振兴国运,同时对朱熹理学进行了批判改造或修正,促进了朱熹理学的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