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好出色,應該真的是第一次通過這類型作品聽到人工耳蝸故障的聲音,相比《coda》和同類型故事來講真的是複雜太多的設計,而相比《惠子》也是有更為強勁的表意。鍾雪和阿修好厲害,如果是第一次看他們表演的話可能都會覺得是與生俱來的能力,而且也有分別對應的killing part,其中可能阿修的角色更“完整”,鍾雪的角色更難完成(台詞真係講得好好)。但係…唔知係咪冇太多聽障演員,其實最尾出來嘅兩個細路哥都係“正常人”有小小失望,有D似最尾吳祉昊QA出來後都係比較孤零零一個人,同埋明明三個人都好出色,但係金馬提名唯獨漏咗距…講到尾都係,類似於最尾睇到陳蕾,好難去拋開B故事來理解A故事。會係度諗如果有阿修因為乜情境做埋人工耳蝸個劇情發展會係點樣。但都係足夠優秀了。順便kate都有出演,驚喜驚喜。
在个人和融入之间,如何不被扭曲活出真我?一部关于自我价值和身份认同的作品——聋人不再是作者的设定,而是主人公,我们不只看得见声音还听得到静音。三位赤诚的聋人青年,出身自不同的家庭,因为不同的机遇和身体状况,对聋人身份和处境有着不同看法和态度。一个活得自信,一个努力融入,一个则不敢苛求。手语把三人连上,现实却撞得彼此遍体鳞伤,他们能否走上耳目一新的一章?避过一切猎奇怜悯的眼光,以最严谨真诚的态度取得微妙平衡,舞动的手语带动情感流动,由衷的尊重充满每一个角落。选角用心精准,令每位大小演员都散发出亮眼的光芒,游学修、钟雪莹和吴祉昊细致的演出更是真挚动人。
如果作为听人不曾亲身体会聋人的处境,那这部电影完全做到了处境的「通感」,足够真切、细致地点出也许被忽视的困境,却又可以传达如此普世的情感价值。「科技足够发达就可消灭聋人」完全颠覆了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本意,其荒谬之处在于所谓融入「正常人」的姿态是多么高高在上,极端到不允许学手语的做法完全是剥削。听到从来都不是终极目的,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才是。影片提出和散发的批判角度,是真的融入到聋人群体的,可以看得出背后巨大的人类学研究,可以看得出主创真切关怀的诚意。钟雪莹的表演在看似平淡中传达出奕奕光彩,是去剥削化/去凝视化,真正走入角色内心处境的细腻表达。也许我们从来都不需要去融入「正常人」,真正需要做的是去除任何被赋予「不正常」的污名,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体都应该接纳最真实的自己。#英皇銅鑼灣 主創映後謝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