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见了侯孝贤,心里的敬仰之情喷薄而出,回来闷头又刷了一遍这部. 画风散淡、清丽,背后却透着一股对逝去时光与错过机会的耿耿于怀,以及对政治与历史的梳理,分辨. 看似是讲“我”,其实还是讲“国”. 室内戏的机位并不是台湾新电影典型的横平竖直,但其内敛的神韵和透出来的正派、坚韧精神,却是那阶段华语电影里最出色的. 每场戏都不是为了串联拼组核心情节,而是提供给观众“角色们在过着怎样一种生活”,可以称为状态写真. 现在再看,八几年这几部侯孝贤电影,确实被是枝裕和学去不少,比如片中停电了-赶紧找蜡烛-蜡烛刚点上就来电了-回头一看老爸死了,道理和《不法岳父母》老太太的死一样,再加上屋外的雨,片尾画面外的死者等等. 中段奶奶把芭乐抛来抛去那段一下子就看哭了. 音乐搓揉心灵,尤其结尾那段. 关于视觉叙事,李屏宾+廖庆松无人能敌. 极具观赏性,丝毫不觉冗长沉闷,冷峻锋利的黑白画面背后分明有万钧之力在翻涌,从里到外都散发着感染力,好几次我都为画内人物揪心不已;以圣洁为名的白丝带实则是其所象征的神权及其衍生的父权对人的压迫与束缚,最终权力汇合导向极权的诞生;影片对父亲居于恐怖中心地位的一再强调,加上萧索、封闭的村庄环境和从开头医生骑马起便营造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