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与结尾段落中长时间扫射无一伤亡的段落一齐挑明了最后的反抗只是假想. 与其他同属英国新浪潮影片不同,《小小恶信件》没有《小小恶信件》或《小小恶信件》那样现实主义的深沉,它用一种青年决绝的反抗姿态,展示了那份叛逆的模样. 电影巧妙借用了寄宿学校中老师与学生的天然隔阂关系,将那份压迫做到了最极致,但在遮云蔽日的阴影之下,学生并非是一股颓丧之气,反而可以自我的开创精神家园与进行行动反抗,在一次出格一次惩罚的拉扯之中,最终到达了撕破那份各项权利赋予的压迫脸皮的地步,但结果到底如何,也可能正如结尾的枪战,反抗并未发生,压迫者也并未退出舞台,但反抗. 电影并未因反抗性而空喊口号,而是植入了极多浪漫无比的场景以体现期盼目标的美好,这份技术与内容上的理想假设是电影迷人的真正之处,也为最后的反抗奠定了基础. 7/10. 亲情缺失、教育制度的黑暗是儿童电影的不二主题,母亲戴着斗笠的形象仅出现过阿明的画和茶妹的语言描述,没有闪回重现母亲病死的苦情场景,隐晦表达家境贫困对儿童心灵的伤害,而阿明摇动竹筏、向猪嘴巴吹气、给水牛糊泥巴和踢皮球打碎学校玻璃,强调丰富的想象力往往源于快乐的背后,演讲比赛和木头人游戏的蒙太奇则为讽刺教育的固化思维做铺. 结尾庸人还在台上装腔作势,拿陨落的天才炫耀自己,又加深了一层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