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 对日本普通民众的情感结构摆脱不了强烈的政治宣传,开头镜头展示父亲脚上的长条伤疤和叔叔毁坏的耳朵,细节控诉战争带给民族的重创,最突兀的一幕是父亲带儿子上医院看望陌生的生母,养母给生母跪下道歉,其中的人性美好得不切实际.
父亲对同样身为军人家庭代表的喜一,不鄙视反而热心接纳,他赶走嘲笑妓女孩子的顾客并给孩子变魔术忘记悲伤,眼神放空望着喜一唱的军歌,一个和蔼、为国而战的军人父权形象巧妙模糊了侵略者的本质.
或许用意识形态批判这部细节纯粹朴实的电影有失偏颇,毕竟医院外的无声小丑、船上点酒精烧螃蟹的场景都极富震撼力,儿童充满光辉的眼神将与母洗澡、逛集会弄丢钱和窥见接客一幕幕的满腹委屈和绝望,表演得恰如其分,河神节夜晚烟火和结尾房船的门窗紧闭达到了痛楚滋味的高潮,这种被美化的人性是反战文艺作品的通病.
虽不尽如人意,但并非一无是处. 角色的性格特征是鲜明的,但作为电影来讲,光是人物成立是不够的. 叙事太弱,太多没有交代清楚的线索,被削弱的故事导致电影感薄弱. 虽然剧本仍有郭敬明的改编,但即使是最默契的搭档落落也不能完全捕捉到原著里很多应该体现的细节和情感. 易遥和齐铭这条线被弱化了,由此失掉了原著的味道. 要制造悲伤首先也应从故事出发,太多零碎的特写和太多升格镜头只能徒增矫情和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