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看来,帛书《周易》的天地人神时“五行”就是《薄伽梵歌》所讨论的“五谛”。天地人神时“五行”应该属于天道之“五行”,而金木水火土属于地道之“五行”,后来儒家提出的仁义礼智信则属于人道之“五行”。
人道、地道、天道构成了一条逐层上升的解脱之路,并体现为四种不同的渐进的瑜伽修法,即业报瑜伽、智慧瑜伽、禅定瑜伽和奉爱瑜伽。
业报瑜伽乃运用人之身体作为,践履“法”所赋定的职分与祭祀,却不执着功利业果。“法”相当于儒家之“礼”,儒家立于礼,行于义,故近于业报瑜伽,此即《易传》所谓“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
通过修持业报瑜伽,在礼义之践履中获得历练、净化,行者之智慧增胜,便可进入智慧瑜伽之阶段。智慧瑜伽梵文为Jnana Yoga,Jnana,即理,有知识、智慧、正见的意思。这种智慧并非世间的智慧,而是指能够认识觉解自我、宇宙,以及至上本体的最高智慧,梵语谓之僧佉,亦即数论,用华夏哲学术语说,就是天人之学。《薄伽梵歌》之僧佉学理主要有三部分,一为灵肉说,一为二十五谛说,一为气化三极说,大致相当于《易经》的性命阴阳三才易数说,属于“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致知一路。与数论互为补充的另一套智慧是韦檀多哲学,讨论宇宙的本体和现象,勘定至上者、物质自然和个体生命也即天、地、人的关系,对应于乾坤易理和老子《道德经》的哲学。